一部电影,尚未公映,就被骂上热搜;一部揭露日军暴行的纪录片式作品低息配资开户,竟在中国被部分人高呼“抵制”;
而最讽刺的是,日本网友却在推特上开香槟庆祝:“中国终于有人反对这部‘反日propaganda’了!”
带头开炮的,不是什么“精日”分子,而是一位自称“为孩子着想”的作家。
他振振有词:“用残酷场景博票房,别带孩子去看!”——这话听着像爱心泛滥,细品却透着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馊味。
作家说电影“太残酷”,可他有没有想过——731部队干的事,比电影残酷一万倍?
活人被叫作“马路大”(圆木),零下20度用风扇吹冻伤,直到手指一根根发黑脱落;细菌被注入馒头,喂给3000名囚犯,再放他们出去传播瘟疫;清醒的活人被解剖,连麻醉都不打,内脏被一刀刀取出,受害者全程睁眼看着自己“被拆解”。
这些不是电影特效,是NHK纪录片里731老兵亲口承认的罪行,是俄罗斯保存的20小时庭审录音里的铁证,是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里10万件物证诉说的真相。
电影再血腥,也只是还原了万分之一。
要是连这点“残酷”都受不了,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不是也该关门?
《辛德勒的名单》是不是也该禁播?毕竟真实的历史,从来不是迪士尼童话。
作家打着“保护儿童心理健康”的旗号,呼吁抵制《731》。
这话乍听合理,可逻辑却经不起推敲:因为画面残酷就抵制电影上映,和因为菜刀能伤人,就要求超市下架所有刀具,有什么区别?
家长完全可以“分龄观看”。
12岁以下不看;12-15岁选片段、加讲解。16岁以上全片观看,再展开讨论。
这才是教育,而不是一刀切地封杀。可那位作家不提分级,不谈引导,只说“别看”,仿佛一看到历史真相,孩子就会“心理崩溃”。
可他忘了——真正的心理创伤,不是来自电影,而是来自无知与遗忘。当日本孩子在课本里读到“731是防疫部队”时,他们才是真正的“受害者”——被洗脑的受害者。
电影预告一出,日本外务省立马发出23条外交照会,称其“误导国际舆论”;中文网络随即涌现大量“要向前看”“别煽动仇恨”的评论,时间点精准得像“剧本杀”。
谁最怕中国人记住731?
是日本右翼。他们年年参拜靖国神社,却要求中国“放下历史”;他们篡改教科书,删除“731”词条,却指责中国“反日教育”。
而那位抵制作家的言论,简直是在给日本右翼递刀子。他说电影“博票房”,却不提导演赵林山抵押房产、耗时11年,跑遍中日俄档案馆;他说“别煽动仇恨”,却不提731军医晚年忏悔:“那简直是非人的行为。”
这不是“爱心”,是选择性失明。他关心中国孩子的“心理”,却对日本孩子被系统性蒙蔽视而不见。
《731》的意义,从来不是煽动仇恨,而是唤醒记忆。
我们不是要孩子恨日本人,而是要他们明白:为什么弱国无外交?为什么科技能救人,也能杀人?为什么强大,才能避免悲剧重演?
当石井四郎的后代,轻飘飘地说“挨打的人都忘了,打人的人还需牢记吗”时,赵林山用11年的坚持回答:历史可以迟到,但永远不会缺席。
所以,请别再用“保护孩子”当借口,去抵制一部让中国人记住真相的电影。你可以不带孩子看,但请别阻止别人铭记。
因为——遗忘,才是对死者最深的背叛;沉默,才是对暴行最暖的拥抱。
《731》不该被抵制,而应被看见。哪怕只有一人因此记住历史,这部电影,就值了。
倍选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